这款帮你自我量化的工具,还能做更多

这款帮你自我量化的工具,还能做更多

目录:
0 楔子
1 强大的基础功能
1.1 便捷的时间纪录
1.2 可视化的数据呈现
1.3 提醒记录时间
2 低配的快速启动器
2.1 用 URL 倍增时间记录效率
2.2 配合 Workflow,解锁高级玩法
2.3 精美的自定义图标
3 目标,时间追踪的仪表盘
3.1 看到自己的进度条
3.2 给坏习惯画一条红线
3.3 给单次活动瘦身,给习惯养成减压
4 内置的番茄工作法让工作更加专注
4.1 真 · 减少操作
4.2 所有活动都可备注
4.3 让休息也能有迹可循
5 结语

楔子

Timetrack 一直是一个挺小众的 App,这跟它纪录时间的功能定位有关,即便是经常需要按小时计费的法律服务行业,真正养成计时习惯的律师也是少之又少。

计时还有一个更高大上的名字叫:自我量化(Quantified Self)

比尔·盖茨在公开信上讨论过这个问题,他提到:

我深深感受到「量化措施」对于改善人类状况的重要性。如果你制订一个明确的目标并找到一种能朝着目标推进的计量手段,你就可以取得不可思议的进步。这看上去似乎是基本要求,但令人惊讶的是人们经常没能做到,做对也非常困难。

正如比尔·盖茨所说,量化很重要,也很困难,它帮助像柳比歇夫这样极致的自我量化者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,也帮助像 Linkedin 这样坚定的数据驱动型公司获得商业上的巨大成功。

路径显而易见,却又艰难无比。

timetrack 的核心功能就是让比尔·盖茨所说的「非常困难」的事情能够通过现代化工具变得简单一点,让我们能够轻松地完成时间管理范畴的自我量化。

下面我就来介绍下这款我在 2017 年打开频率最高、对我个人影响最大、我心目中的绝对的年度最佳应用:timetrack

1. 强大的基础功能

第一部分先来谈一谈这款工具的基础功能:时间记录。同类的效率工具其实不少,比如 TogglHarvestDovicoiHour时间块等等,即便和专业的时间记录产品比较,timetrack 在基础功能上也毫不逊色。

1.1 便捷的时间纪录

在最初使用的时候,可以先以系统预设活动为主。

记录时间的方法非常简单,开始工作的时候点击「工作」图标,启动计时。timetrack 可以同时显示两个时间进程,一个是本次活动的时间,一个是目标时间。比如下面这张图显示:我已经工作了 19 分钟,离本次目标达成还有 1 小时 40 分钟。

工作当中遇到偶尔的打断,可以点击暂停计时,在工作结束之后,点击停止按钮或直接启动新的活动就会结束此次计时,操作非常简单。

我在去年入手了 Apple watch,并把 timetrack 放到表盘的一角,不仅能随时了解当下的时间记录状况,还能直接在手表上完成时间记录的操作,真是其疾如风啊。

1.2 可视化的数据呈现

记录时间很重要的目的在于总结和复盘,帮助我们持续改进。下面这张图是柳比歇夫用纸笔完成的一次时间记录的内容:

现在,有了 timetrack,我们可以用极低的成本实现非常优秀的数据呈现效果,它目前支持三种不同的视图呈现方式。

  • 列表视图:查阅每一天所有时间记录的明细;
  • 日历视图:概览一整天的工作、学习、生活情况;
  • 饼状视图:了解每天、每周和每月的时间分配比例。

到了年底,还可以导出一整年的数据,通过 Nmmber 或者 Excel 等工具进行更深度的数据挖掘。

1.3 提醒记录时间

时间记录像读书、健身一样,是一个主动行为,在决定自我量化以后,我经历了一段颇为漫长的习惯养成阶段,下面要介绍的两个功能在这期间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。

第一是提醒记录时间的功能,timetrack 每隔一段时间可以提醒你一次「别忘了记录时间」。我最初设定每两个小时提醒一次,防止我忙起来忘了计时。timetrack 支持后台勾选提醒的时间范围,最初让它和你的作息时间保持一致即可。

除此之外,timetrack 能够基于地理位置变化而提醒,支持调取百度地图的 API,我分享下自己设置过的两个提醒:

一个是 timetrack 监测我到单位会提醒我「制定当日计划」,防止我毫无头绪地扎进琐碎的事务中。

回到家,它会提醒我「家务」,一来是提醒我记录时间,主要作用是让我别忘了「回家先收拾收拾屋子啊」。

当然,随着每天的刻意重复,我们总会养成习惯,那一天,也是我们关闭提醒的时候。所有的提醒和推送都会消耗我们的注意力资源,所以,千万不要过于依赖。

2. 低配的快速启动器

Launch Center Pro?(简称 LCP) 曾经是我非常重度使用的一个 App,它帮我快速打开各种软件和服务,特别是在使用过一段时间,形成肌肉记忆之后,闭着眼睛也可以打开想要的程序。

把常用的 App 放到 LCP 中,不常用的使用 Spotlight 搜索打开,这种模式帮我节省了大量打开 App 的时间。然而,因为还有记录时间的习惯,在很长的一段时间,我的操作都只能是:打开 LCP,启动 timetrack 计时,返回 LCP,打开某个 App,有时候还要再开一个倒计时。这个操作实在是太反人性了,导致最后基本处于半放弃的状态。

然而,这一切都在 timetrack 的 1.3.1 版本更新之后发生了变化,在那之后 timetrck 开始支持调用 URL,这个不算多么重大的更新,让记录时间的体验有了跨越式提升。

2.1 用 URL 倍增时间记录效率

我会用 timetrack 帮我记录睡眠时间,也同步在使用 Sleep Cycle 帮我监测睡眠质量,以前我需要在两个工具之间来回切换,现在只需要在 timetrack 里面点击「睡眠」。开始启动时间记录的同时,会自动跳转到 Sleep Cycle 中:

同样的方法,点击「日记」会打开 Day One,点击「背单词」会打开 Anki 等等,几乎所有常用的 App 都可以通过 timetrack 来实现快速启动,这体验非常美好。

虽然我一直主张「用工具,不要 All in one」,用不同的工具解决不同的问题,但这样的功能的组合实在是堪称完美,让人难以抗拒。

2.2 配合 Workflow,解锁高级玩法

我是一个重度的播客收听者,所以在 timetrack 中预设了「播客」活动。但在国内,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,即便用 Overast 这样的内容聚合工具,还是无法全方位涵盖像得到 App、喜马拉雅、荔枝 FM 等所有平台的优质内容。

我习惯早起听得到,通勤在喜马拉雅听付费课程,做家务用 Overcast 听大内密谈,要想实现这样的效果,简单的 URL 就不够了,为此我专门做了一个辅助的 Workflow,最终实现的效果如下:

这样,每次在 timetrack 点击「播客」,根据不同的时段选择不同的收听内容,不仅把两个步骤合并到了一起,还减少了所有播客的收听入口,让听播客这件事完美融合到每天不同的收听场景中。

2.3 精美的自定义图标

就算单纯作为一款启动器,timetrack 也有两个不得不提的亮点:

首先是支持活动分组。比如热爱学习的我设置了种类丰富的学习活动,这些都放在主屏的话,显得我也太热爱学习了,低调的我便把它们统统放到了学习活动的群组中,这也让主屏幕显得更清爽一些。

其次是精美的图标。下面这张图是我的活动主界面,个人觉得我精心挑选的这些图标还挺好看的,搭配不同颜色还有一定的警示作用(特意把娱乐、刷社交 App 设置了是红色)。

然而,为了写这篇文章,我随手打开了一眼内置的图标库,发现最新的图标已经悄悄地达到了这个水平:

从单色升级到彩色,不仅有扁平风格还有拟物风格,论颜值不一定输给专业的快速启动工具。

3. 目标,时间追踪的仪表盘

「目标」在软件的 Dock 栏占据了 1/4 的位置,可谓份量十足。位置往往最能反应开发者对一个功能的重视程度,但是 timetrack 的「目标」可能是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一项功能。坦白讲,我自己一开始也搞不清楚:有每天、每周、每月的「时间统计」,我们还需要「目标」做什么?

然而,随着我对时间管理有了更多的认识,才逐渐意识到「目标」在一款自我量化的工具中的地位有多重要,它就像飞机的仪表盘一样不可或缺。

3.1 看到自己的进度条

每个人都希望拥有更高的效率、更好的节奏,养成更多的好习惯,以期达成更伟大的成就。这当然有种种不易,但让很多人放弃的,不只有过程的艰辛,很多时候是看不到自己的前行,感觉一直在原地踏步的糟糕感受。所以,有没有可能,制定一个目标,然后把它分解到每一天。比如,不再是我要读 50 本书,我要养成写作的习惯,而是我希望自己可以:

  • 每天冥想 10 分钟
  • 每天写作 30 分钟
  • 每天看书 1 小时
  • 每天睡眠 7 小时
  • 等等

为了确保这些习惯不只是美好的愿望,我不再只是把它们写在纸上、贴在墙上,而是直接纳入到自我量化的系统中,在 timetrack 里进行实时追踪。这样,当我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,我都知道,这个目标的进度条是在一点一点地被填满。

那种完成每一个目标的,实实在在的前进感,能给人非常大鼓舞和力量。

除了可视化之外,timetrack 会在任务达成时发出提醒,阅读、写作、冥想,不管做什么,当听到那一声清脆的铃声,我便知道,「嗯,今天的小目标,又完成了一个」,这种踏踏实实的成就感简直让人上瘾。

3.2 给坏习惯画一条红线

timetrack 不仅可以帮我们实现目标,更能让我们戒掉坏习惯,它非常人性化地对「目标」设置了两种计时方式:

我希望每天刷微信微博的时间不超过 1 个小时。所以,我创建了一个「刷社交 App」的小目标,目标的规则是:不超过 1 小时。

人生其实没有我们感觉的那么漫长,如果明明每次做一件事情之后会后悔,又不能完全不做,那就给自己拉一条红线,设置一个合理的范围吧,让自己不要过于沉溺其中。

我每次刷微博之前点击启动计时,这其实就是在确定「你是否愿意把自己短暂且宝贵的人生耗费在这件无聊的事情上?」

如果确定,也不再瞻前顾后,而是:尽!情!刷!因为我知道 timetrack 会在后台不疾不徐地走着秒针,耗费了今天的所有刷微博的时间,它也会无情地提醒我:你今天的余额不足。

不得不说,这个小 Tip 对我用刷社交 App 来 kill time 还是有不小的遏制作用。

3.3 给单次活动瘦身,给习惯养成减压

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推崇通过场景切换的方式来辅助习惯养成。起床、通勤、吃饭、睡觉前都是典型的场景切换。举个例子,比如我自己,每次一上地铁,第一件事就是打开 Anki 背单词,这个习惯断断续续也坚持了快一年多的时间,

我最大的心得是:除了在「目标」里设定每天背诵 30 分钟单词之外,我还设定了「单次单词 10 分钟」的平行目标,也就是说每次上地铁背单词只需要完成 10 分钟就好,timetrack 会在开始后的 10 分钟提醒我。30 分钟可能让人压力不小,一个只需要 10 分钟的行动就显得轻松多了。

4. 内置的番茄工作法让工作更加专注

从 08 年到现在,我使用过几十款不同的番茄钟,有简洁专注的 BeFocused、有功能全面的番茄土豆、有可以种树的 Forest 等等等等,每一款工具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。

我在不同的工具之间来来回回地选择,最终依然是 timetrack 终结了这个局面。自从 timetrack 内置番茄钟功能之后,我毫不犹豫地将其他番茄钟 App 都尽数雪藏了。这和前面提到的快速启动 App 的原因一样,因为时间记录和开始一个番茄钟,在逻辑上就应该合并成一个动作。即便 timetrack 的番茄钟做得中规中矩,毫无特色,但由于其内置在时间记录的工具里,拥有其他番茄钟完全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。

4.1 真 · 减少操作

我们不会所有的事情都用番茄工作法去完成,所以首先需要在 timetrack 选择会触发番茄钟的活动类别,我自己目前设置了工作、写作、专业学习这三项活动。比如,点击「工作」,系统会提示是否是启动番茄钟,可以选择使用番茄也可以选择常规计时。

虽然它没有社交、不能结合 todolist、可视化也一般,但我真心愿意用这些作为减少操作成本的代价。

4.2 所有活动都可备注

番茄工作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:记录每一个番茄钟的完成情况,这样才能通过数据持续提升专注力。timetrack 的备注功能可以非常完美地实现这个需求。我们只需要点击番茄钟进入活动详情,在这里我们可以为活动贴标签、写备注,记录每一个活动的完成情况,补充有没有超时、有没有被打断等信息。

4.3 让休息也能有迹可循

使用番茄钟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休息的时间过长,本来 5 分钟的休息,一个不留神,30 分钟就过去了。但这个最容易溜走的时间大多数番茄钟并不会记录留痕。因为 timetrack 做的就是精准记录时间,当然支持把番茄钟的休息时间也关联到具体的活动类别。

所以一次休息介绍,你马上能看到,这次休息的时间有没有超过预期,超了多少,一天当中所有的休息时间也都会忠实地记录下来,这一点是大多数番茄 App 所不能及的。

结语

自我量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和看书、写作、健身一样,都需要下定决心,持续坚持。在众多生产力工具当中,timetrack 是最容易被放弃的一个,因为记录时间的需求真的不那么刚需,做与不做,在短期内几乎没有任何差别。然而,就和其他所有「重要不紧急」的事情一样,虽然它们没有 deadline,虽然它们可能会占用你不少的时间,但,真的值得!

柳比歇夫用怀表和纸笔都做到了这一点,更何况我们还有 timetrack 这样优秀工具的帮助。


最后,希望大家都能用自我量化的方式更好地认识自己,也欢迎大家通过微博(@Louiscard)或者在行【链接】和我交流更多生产力工具的问题。

ChangeLog:

  • 2018/02/25 修改 & 加图
  • 2018/02/24 修改稿件
  • 2018/02/24 初稿完成 2h
  • 2018/02/22 初稿起手 2h